目錄
GameFi 本質上是一場將資本與遊戲雙向妥協後的產物。
傳統遊戲的核心價值在於「好玩」、「體驗」與「藝術性」;而金融系統追求「收益」、「流動性」與「套利空間」。
當兩者結合時,理論上可以創造「邊玩邊賺」( Play-to-Earn )的加乘效果,但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卻往往是「邊玩邊崩」( Play-to-Dump )的泡沫循環。
因為資本從來不關心遊戲體驗,而遊戲開發者也很少真心關注資本效率,雙方表面合作,實際上是彼此利用。
GameFi 第一層錯誤
把「遊戲」包裝發幣
大多數 GameFi 項目從 Day 1 就錯在出發點,不是為了創造一個玩家願意花 1000 小時去探索的世界,而是從一開始就問:
「我們要怎麼發一個幣,然後用什麼遊戲概念炒一波?」
從這個問題開始,所有後面設計的 NFT、代幣經濟學、任務系統,全部只是讓遊戲代幣在上市初期有故事可以講,然後結局大家都知道:
- 早期投資人和團隊拋售
- 一輪資本拉盤,二輪社群接棒
- 沒有持續更新產品導致玩家流失
- 代幣接近死亡歸零
每個遊戲項目 Cycle 都像極了 2021 年 Axie Infinity 崩盤後複製貼上的劇本,只是不斷換名字。
第二層錯誤
錯把「經濟系統」當遊戲性本身
傳統遊戲的樂趣在於設計精緻的機制,像是任務曲線、打擊手感、隱藏成就、難度曲線調控等,而 GameFi 裡,很多所謂的「機制」本質是金融行為的包裝:
- 點擊或每日任務被包裝成挖礦
- 獎勵等待時間被修改為提幣冷卻期
- 幣價下跌稱之進入修正更新或資源整合
- 增發代幣包裝成平衡通脹與通縮
事實上,這些都是金融模型,而非遊戲玩法,當玩家真正需要的是「遊戲」時,你給他一堆收益計算表,當幣價崩盤時,才開始想要強化遊戲體驗,已經來不及。
第三層錯誤
高估「邊玩邊賺」的可持續性
P2E(Play-to-Earn)之所以會紅,是因為當年有流動性溢出 + 新玩家不斷進場,但任何需要「不斷有後人接盤」的場景終究無法長久,這就是經典的龐氏結構問題。
只有當「遊戲本身就值得長期遊玩」,才有機會從 P2E 進化為「Play-and-Stay」(邊玩邊留下),但開發一款能讓玩家留下 1,000 小時的遊戲需要:
- 頂尖策劃 + 美術 + 音效 + 運營能力
- 長期內容更新與社群文化營造
- 清晰的產品迭代路線與 IP 打造能力
現階段看起來幾乎沒有 GameFi 團隊能做到。
GameFi 成功路徑誤區
目前市場上,GameFi 項目主要可分三種:金融團隊主導型、web2 遊戲團隊轉型以及雙料團隊。
金融團隊主導型
這類項目是資本玩家主導,遊戲只是金融工具,主要可參考過往在 Ton 生態上的各種點擊遊戲,幾乎都是隨著生態無法繼續擴展,導致短期泡沫後崩潰歸零。
Web2 遊戲團隊轉型
這些項目懂遊戲,但不懂代幣經濟與流動性設計,常見問題是遊戲還不錯,但代幣價格一塌糊塗,印象最深刻就是 RO 仙境傳說在 2023 年曾經推出 鏈遊測試版,當時好像沒有特別炒作起來,推特追蹤與熱度幾乎身邊沒人知道,不過在去年底有新消息出現,可參考 @CryptoCitytw 新聞資訊:2025上市RO仙境傳說全新鏈遊登場!
雙料團隊
目前個人還沒有看到能擺在這個分類的項目,需要 Web2 + Web3 兼具的團隊,具有遊戲設計 + 金融模型設計、營運能力,而且團隊不僅要有資金、有耐心、有資源、有全球發行管道,才有機會在 crypto 市場裡活久一點。
目前這輪週期比較接近雙料團隊可能成功的應該是: Line + Kaia 組合的遊戲項目(複製 Ton + Telegram )以及韓國 Nexon 傳統遊戲廠商布局(楓之谷),但離 GameFi 真正成功可能還需要經過市場與時間考驗。
真正 GameFi 的終極解法
從「資本導向」到「文化導向」
以現階段的 Web3 生態,真正可行的 GameFi,不是告訴玩家「你可以邊玩邊賺」,而是讓玩家在「邊玩邊賺」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就像《魔獸世界》的公會文化、《EVE Online》的戰爭文化、《Runescape》的交易市場文化。
未來真正能走出泡沫的 GameFi 我認為需要具備下面三點:
- 以文化為底層價值與社區支持
- 以遊戲性作為留存核心
- 以可控經濟模型輔助而非主導
簡單來說,GameFi 不該是用遊戲包裝金融,而應該是以金融推動遊戲中的文化閉環。
結語
與其自欺欺人,不如坦然面對
市場永遠有資金遊戲,GameFi 一定存在套利空間,但如果想做大,不需要再用「好遊戲」騙市場,項目方需要找出適合用戶進場與退場的機制,認清玩家行為週期。
如果不行,開發者倒不如直接一點,就說我們在做一個遊戲化的龐氏,用遊戲去包裝代幣,放棄好遊戲敘事,這樣可能更純粹更容易成功,如同 pump.fun 的簡單暴力。
本報告僅供資訊分享之用,內容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決策依據。文中所引用的數據、分析與觀點均基於作者的研究與公開來源,可能存在不確定性或隨時變動的情況。讀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及風險承受能力,審慎進行投資判斷。如需進一步指導,建議尋求專業顧問意見。
學習討論群組
親愛的讀者,你可能在思考:「這些深入的分析方法和珍貴的資料分享,我要到哪裡去學習和看到?」 不必再四處尋找!除了 DA Labs 網站優質的內容外,我們建立了完整的社群生態系統,邀請想學習金融科技、區塊鏈/加密貨幣的朋友一同加入:
- DA Labs Telegram 頻道:第一手的文章更新通知 https://t.me/dalabs_org
- LINE 社群:公開資訊、即時交流 https://dalabs_org/line/dalabs
- Telegram VIP 群組:策略分享、巨鯨動向、市場分析、每日直播 https://dalabs_org/vip-dalabs/
在 DA 交易者聯盟的各個社群平台中,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講師和交易者,每日不停歇地討論市場資訊。動動你的手指,跟著我們踏上精彩的投資學習之旅吧!
DA Labs —— Bridge the Fintech G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