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2025 年 8 月,Google Cloud 正式發布 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GCUL),一條專為金融機構與支付產業打造的企業級 Layer-1 區塊鏈。與 Ethereum、Solana 等公鏈不同,GCUL 並非面向開發者與散戶的去中心化平台,而是一個 permissioned(需許可)架構,重點放在「合規性、中立性、可擴展性」以及「金融級別的成本穩定」。它被視為 Google 正式切入「金融基礎設施區塊鏈」的里程碑,並可能在未來重新定義全球金融市場的支付與清算方式。
GCUL 是什麼?
GCUL(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 是一個由 Google Cloud 提供的 企業級 Layer-1 區塊鏈基礎設施,主要服務對象是銀行、支付服務商、清算機構與其他受監管的金融機構。其核心功能包括:
- 商業銀行資金原生上鏈:例如銀行可直接將美元或歐元上鏈,並在鏈上執行支付與清算。
- 跨境支付與批發結算:透過分布式帳本,縮短跨境支付時間,避免傳統 SWIFT 系統的延遲與高昂費用。
- 資產代幣化:包括債券、基金、抵押品等資產皆可在 GCUL 上進行 tokenization,提升流動性。
- 金融基礎 API:GCUL 提供類似「結算即服務(Settlement-as-a-Service)」的 API,金融機構可直接整合至現有系統,而無需自建區塊鏈基礎建設。
Google 特別強調,GCUL 不是一個消費者產品,而是一個 機構專用、合規且可編程的金融基礎設施。
GCUL – 核心設計與理念
1. 中立可信(Credibly Neutral)
不同於 Stripe Tempo(綁定 Stripe 生態)或 Circle Arc(與 USDC 深度綁定),GCUL 的定位是「真正中立的平台」。這意味著無論是傳統銀行、清算所或新興支付機構,都能公平接入,不會因為使用特定對手的基建而受制。這一特點對跨國銀行尤為重要,因為金融業對「競爭中立性」有極高要求。
2. 合規為先
GCUL 採 permissioned 架構,僅允許通過 KYC 與監管驗證的機構使用,並在設計上就內建審計、合規與監管報告功能。這解決了公鏈在金融應用中最常被詬病的問題缺乏合規與風險管控。這也意味著 GCUL 的用戶群將集中在「持牌金融機構」而非個人或小型公司。
3. 成本透明與可預期
傳統公鏈如 Ethereum 的 Gas 費常因網路擁塞而劇烈波動,造成機構端難以預測成本。GCUL 採 固定月費制,大幅降低了會計與風險管理的不確定性,使得金融機構能更好地控制開支。
GCUL – 技術特色與應用場景
1. Python 智能合約
GCUL 支援 Python 智能合約,而非需要專業區塊鏈語言(如 Solidity 或 Rust)。Python 是傳統金融業廣泛使用的程式語言,應用於風險管理、量化分析、AI 模型開發等領域。透過 Python,金融開發團隊幾乎能「零門檻」切入智能合約開發,加速了從傳統金融(TradFi)到鏈上金融的過渡。
2. 原子結算(Atomic Settlement)
GCUL 支援 原子結算,確保在單一交易中,同時完成資金支付與資產轉移,避免因對手違約導致的金融風險。這一功能對於衍生品、抵押品清算及外匯交易等高風險場景尤為重要。
3. 全球基礎設施加持
依託 Google Cloud 的全球數據中心,GCUL 可提供 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 與 高吞吐量(High Throughput),理論上可支援數十億級的交易需求。這解決了傳統公鏈在 TPS(每秒交易數)不足的問題。
4. 整合 Google AI 與數據服務
GCUL 不僅是一條區塊鏈,還能與 BigQuery、Vertex AI、Looker 等 Google Cloud 工具無縫整合。這讓機構能進行即時監控、反洗錢檢測(AML)、市場風險建模等,將區塊鏈數據直接轉化為合規與商業決策的依據。
GCUL – 其他平台比較
GCUL 採 permissioned 架構,僅限通過 KYC 的金融機構使用,與完全開放的 Ethereum 有明顯不同。它以 Python 智能合約 為核心,降低傳統金融開發門檻,而 Ethereum 需用 Solidity,Ripple XRPL 則合約能力有限。費用方面,GCUL 提供 固定月費,比起 Ethereum 的浮動 gas 費更穩定,也避免了 Ripple 依賴 XRP 帶來的監管爭議。定位上,GCUL 著重於 支付、清算與合規,而 Ethereum 側重 DeFi 生態,Ripple 聚焦跨境支付。GCUL 的主要目標客戶是 銀行、清算所與支付公司,並非開發者社群。
項目 | Google GCUL | Ripple XRPL | Ethereum 公鏈 | Stripe Tempo / Circle Arc |
許可模式 | Permissioned,需 KYC | 半開放,任何人可用 XRP | 完全開放 | 封閉,專屬生態 |
智能合約語言 | Python | 有限支援(Hooks) | Solidity / Vyper | 不詳 |
費用模式 | 固定月費 | 每筆交易極低費用 | Gas,隨擁塞波動 | 商業化不明 |
核心定位 | 金融基建、中立平台 | 跨境支付網絡 | 去中心化金融與生態 | 支付公司內部基建 |
原子結算 | 支援 | 部分場景支援 | 無原生機制 | 未明 |
由於定位不同,GCUL 的潛在客戶群將集中在 銀行與支付清算所,而非散戶開發者或 Web3 原生社群。
GCUL – 發展進度與市場潛力
- 現階段:GCUL 正在 private testnet 階段,已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 Group)合作,測試範疇涵蓋 批發支付、資產代幣化、抵押品清算。
- 預期時程:2025 下半年將擴大試點,2026 年正式商用。
- 市場潛力:跨境支付市場估值每年超過 150 兆美元,資產代幣化市場預計在 2030 年達到 數兆美元規模。據分析,GCUL 可讓抵押品結算成本降低 30% 以上,跨境支付手續費降低 70%。
- 競爭格局:若成功推廣,GCUL 將與 Ripple、JPM Coin、甚至央行數位貨幣(CBDC)競爭「全球金融基建」的地位。
GCUL – 挑戰與未來展望
挑戰
- 監管挑戰:不同司法管轄區對於鏈上資金管理規範不一,可能影響 GCUL 的推廣速度。
- 信任問題:部分金融機構擔心將核心清算基礎交由 Google 控制,恐導致依賴性過高。
- 公鏈與傳統金融競爭:以太坊與其他 L1 正加速擴展金融應用,GCUL 是否能在這場「Ledger 戰爭」中脫穎而出仍待觀察。
展望
- TradFi 與 DeFi 的橋樑:GCUL 可能成為傳統金融(TradFi)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之間的「中間層」,幫助銀行接入 DeFi 流動性。
- 新創生態:周邊將出現更多基於 GCUL 的監管稽核、跨鏈橋、代幣化工具公司,形成新一波 B2B 生態。
- 雙軌金融新格局:未來可能形成「公鏈(DeFi、生態創新)」與「私有鏈(機構金融基建)」雙軌並行的金融體系。
結語
Google 的 GCUL 是一條專為金融機構設計的企業級 Layer-1 區塊鏈,它並不追求「去中心化至上」,而是強調 合規性、效率與中立性。若能在 2026 年順利商用並獲得大規模採用,GCUL 有望成為「金融業的以太坊」,在全球支付、清算與資產代幣化領域扮演關鍵角色。同時,它也將挑戰 Ripple、Ethereum,甚至是央行數位貨幣的定位,開啟金融區塊鏈基礎建設的全新篇章。
本報告僅供資訊分享之用,內容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決策依據。文中所引用的數據、分析與觀點均基於作者的研究與公開來源,可能存在不確定性或隨時變動的情況。讀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及風險承受能力,審慎進行投資判斷。如需進一步指導,建議尋求專業顧問意見。
學習討論群組
親愛的讀者,你可能在思考:「這些深入的分析方法和珍貴的資料分享,我要到哪裡去學習和看到?」 不必再四處尋找!除了 DA Labs 網站優質的內容外,我們建立了完整的社群生態系統,邀請想學習金融科技、區塊鏈/加密貨幣的朋友一同加入:
- LINE 官方帳號 https://urli.ai/line/q-2Q3R?muid=bot-jpq9c#
- DA 各公開頻道 https://t.me/addlist/ZKjU7QuwT7w4MTY1
在 DA 交易者聯盟的各個社群平台中,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講師和交易者,每日不停歇地討論市場資訊。動動你的手指,跟著我們踏上精彩的投資學習之旅吧!
DA Labs —— Bridge the Fintech G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