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I公式解析|計算方式與各數值代表什麼?

RSI公式解析|計算方式與各數值代表什麼?

RSI 是什麼?公式背後含意有哪些?

RSI(Relative Strength Index)中文為相對強弱指標,是一種常用於判斷當前市場是否處於震盪行情的技術分析指標,RSI 的核心功能是透過 0-100 之間的數值表達「上漲力道」與「下跌力道」的相對強度,數字越大代表近期上漲力道越強,越小則是下跌力道占優。

舉例來說,我們使用預設參數 RSI 14 觀察近兩週的市場時,若 RSI 數值高於中間值 50 即代表 14 天內上漲幅度大於下跌幅度,而當 RSI 數值低於 50 時則為下跌幅度大於上漲幅度。

RSI 最常見的用途為:

  • 判斷超買/超賣狀況:當 RSI>70 時,市場通常會被投資者認為處於超買狀態,有回調風險;RSI<30 時則被視為超賣狀態,市場可能出現反彈。
  • 輔助交易決策:RSI 通常不被視為進出場的單獨依據,而是搭配趨勢型態、其他指標進行使用。
RSI公式

RSI 適用情境及公式理念

多數投資者會利用 RSI 的超買、超賣訊號快速捕捉短線的趨勢,進而精準的判斷回調、反彈時機。但當市場處於單邊強勢行情時,RSI 容易長時間維持在超買、超賣邊緣,此時就需要搭配其餘指標過濾雜訊。

RSI公式

背後的理念相當直觀,透過公式計算出的數字會落在 0-100 的區間內,而數字越大即代表時間週期內上漲力度較強,反之數字越小則為下跌力度較強。


RSI 標準公式與計算流程解析

RSI 指標是判斷一個時間段內上漲、下跌力道強度的相對指標,因此我們需要計算出該時間段內每一區間的平均漲跌幅再套入公式,詳細計算過程如下:

1.計算每日漲跌幅度

先選定一個時間週期 N 接著將每個交易日的當天收盤價與前一天的收盤價進行比較,若收盤價上漲,則將漲幅紀錄在上漲欄位,下跌欄位則填入 0,下跌反之。

2.計算 N 日平均漲幅及平均跌幅

計算選定週期內的平均漲幅及平均跌幅,公式如下:

RSI公式

3.計算相對強度(RS)

計算相對強度 RS 觀察這段期間內究竟是上漲力道占優還是下跌力道。RS 計算方式為:

rs

4.計算 RSI 值

最後套用 RSI 公式即會獲得一個 0-100 之間的數值,這就是 RSI 指數。

計算 RSI 值

RSI 公式實際範例解析

RSI 預設參數時間週期為 14 天,因此本文同樣以 RSI 14 作為範例計算。

1.計算每日漲跌幅

本文使用 2025/08/30 至 2025/09/12 這 14 天內的 BTC 日線進行計算,收盤價及漲跌幅如下表所示。

日期收盤價較前日漲跌幅
08/30108,757.9+425.5
08/31108,208.4-549.5
09/01109,187.9+979.5
09/02111,188.0+2,000.1
09/03111,659.8+471.8
09/04110,679.4-980.4
09/05110,614.9-64.5
09/06110,135.3-479.6
09/07111,076.0+940.7
09/08112,012.6+936.6
09/09111,499.9-512.7
09/10113,896.8+2396.9
09/11115,427.0+1530.2
09/12115,978.4+551.4
RSI 公式實際範例解析

2.計算 14 天內的平均漲跌幅

將週期內的漲幅及跌幅加總後除 14,平均漲幅為 730.9,而平均跌幅為 184.76。

3.計算相對強度(RS)

利用 RS 公式得到計算出該組數據的值為 3.955,可以看出上漲力道占優。

4.計算 RSI 值

套入 RSI 公式可以計算出該組數值約為 79.82,不過 TradingView 中的 RSI 指標有進行長期性地平滑處理,因此與圖表顯示數值具有些微差異。


RSI 計算公式變體與比較

RSI 在計算平均漲幅和平均跌幅時,不同的平滑方法將會產生不同的變體,因而演化出 SMA、EMA 兩種主要版本。

SMA 版本(Cutler’s RSI)

SMA 版本的 RSI 是由 Andrew Cardwell 提出的變體,透過簡單移動平均線(SMA)來計算平均漲幅和平均跌幅,這一方法假設所有歷史數據具有相同的權重,因此計算相對簡單且平滑,上述提及的 RSI 公式即為未平滑的 RSI SMA 版本。

EMA 版本(Wilder’s RSI)

EMA 版本的 RSI 是 J. Welles Wilder Jr. 原創的標準版本,因此也稱為 Wilder’s RSI,透過指數移動平均線(EMA)平滑平均漲幅和平均跌幅,該方法將越靠近到期日的數據看得越重,因此權重也會較高。

計算方法為在 SMA 的計算基礎上加上權重,詳細計算方法如下:

  1. 選擇一個時間週期 N。
  2. 初始計算:使用過去 N-1 期的 SMA 作為起始平均漲幅和平均跌幅。
  3. 計算平均漲跌幅:
    平均漲幅 = ((前一期平均漲幅 × (N-1)) + 當期漲幅) / N
    平均跌幅 = ((前一期平均跌幅 × (N-1)) + 當期跌幅) / N
  4. 計算 RS 及 RSI 值。

兩種版本差異

SMA 和 EMA 版本主要差異在於平滑權重的計算,這將直接影響 RSI 的敏感度:

  • 權重分配:SMA 對於時間週期 N 並不會有額外的計算,而 EMA 則是會給予近期數據更高的權重,權重問題導致 SMA 版本較適合觀察長期分析,而 EMA 則更適合短期波動。
  • 敏感度與滯後性:SMA 由於未對近期市場表現加權的原因,因此對於短期市場波動較為遲鈍,而 EMA 則相反,對於近期表現較為敏感,不過所呈現出的訊號也會有更多雜訊。

常見問題

為什麼不同軟體看到的 RSI 數值不同?

各軟體計算 RSI 的初始值不同,且 SMA、EMA 甚至是 RMA 長期平滑的計算方法皆會影響計算出來的 RSI 數值。

RSI 超過 70 就一定要賣出嗎?

不一定,RSI>70 只能代表近期「漲幅大於跌幅」而非百分百下跌,而在強勢的上漲行情中 RSI 可能長期維持 70 以上,甚至達到驚人的 RSI 90。

RSI 低於 30 就一定要買進嗎?

同理,RSI<30 只意味著近期跌幅大於漲幅,並不能保證後續市場必定會反彈,在強勢的單邊下跌行情中,RSI 也可能觸碰 10 至 20 的極端數值。

不同參數的 RSI 有什麼差別?

短週期(如 7 日 RSI)通常對於短期波動較為敏感,能快速呈現出市場變化,但雜訊最多。

預設參數(14 日 RSI)綜合靈敏度及過濾雜訊的效果,最多人使用。

長週期(如 30 日 RSI)波動較為平滑、訊號出現次數較少,但訊號較為精準,適合觀察大趨勢。


小結

RSI 透過將上漲、下跌力道轉化為 0-100 的數值,讓投資者能夠相當直觀地判斷近期市場情況,並透過 30、70 判斷當前市場是否進入超賣、超買區間,進而調整自己的持倉配置。

RSI 適合搭配趨勢、支撐壓力位或其他技術指標一同使用,難以單獨作為進出場的依據,投資者在使用 RSI 同時需注意在單邊強勢行情發生時,RSI 可能長時間維持極端值,這時如果過度依賴 RSI 將可能誤判行情。


學習討論群組

親愛的讀者,你可能在思考:「這些深入的分析方法和珍貴的資料分享,我要到哪裡去學習和看到?」 不必再四處尋找!除了 DA Labs 網站優質的內容外,我們建立了完整的社群生態系統,邀請想學習金融科技、區塊鏈/加密貨幣的朋友一同加入:

在 DA 交易者聯盟的各個社群平台中,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講師和交易者,每日不停歇地討論市場資訊。動動你的手指,跟著我們踏上精彩的投資學習之旅吧!

DA Labs —— Bridge the Fintech G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