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有時候你看到一家公司做出「激進操作」,第一反應會是:這是不是又一場博弈?但如果它本來就是一家博弈導流公司呢?SharpLink 的轉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投機,畢竟他們不是從 Web3 起家,也不是什麼開源團隊。
但當你回頭看它做的每一個步驟,會發現這背後有一種極端一致的邏輯:如果 ETH 是未來的網路燃料,那麼握有越多,就是越接近核心。SharpLink 沒有試著參與社群、也沒有開發基礎設施,他們選擇的是一條最單純也最赤裸的路徑:直接持有、直接質押、直接用公司股本去換。
這種策略也許有風險,但更值得想的是:這會不會其實才是「最標準的企業財庫模型」,只不過我們過去沒見過罷了。
SharpLink 本來不是這樣的公司,也從沒被預期走這條路
SharpLink 原本是做博弈平台導流的老公司,1997 年就在 NASDAQ 上市,長期營收平穩但毫無亮點。2025 年 5 月前,沒有人會把它和加密貨幣連在一起。
轉折來得很快,自 Joseph Lubin 加入董事會,公司幾乎在一週內就宣布「全面進入以太坊財庫模式」,公開的募資聲明裡寫得很清楚:最高募集上限 10 億美元,全部用來買 ETH,不考慮 BTC,不做投機交易。
短短兩個月,他們已經持有 360,807 枚 ETH,大多數資產直接用於 staking,每週公布產出的收益,目前累積 567 枚 ETH。最重要的是,他們還設計了「ETH Concentration」指標,將持幣量對應每千股比例,從最初的 2.00 枚成長到 3.06 枚。
這種透明、可查、上鏈的財務治理結構,在傳統企業裡是完全看不到的。但在鏈上,它變得合理
Sharplink 在玩一場極限操作
當市場還在猶豫這是不是「企業版炒幣」,SharpLink 已經把財務槓桿開到極致。
5 月中,公司執行 1-for-12 的反向拆股,流通股數從數千萬壓縮到不到百萬。接著幾週內,透過 ATM 隨選增資發行超過 2,457 萬股,募得超過 4.13 億美元。
這些股票中,大多尚未註冊生效,實際可流通股份只有 200 萬上下。整體結構變成一個高壓瓶:超低 float、潛在高稀釋、但同時財報上每天新增鏈上資產與收益。
這種操作不是「穩健」,但它確實是跑得很快的模型。你可能不喜歡,但你必須承認,這樣的結構只要走得通,就比傳統財務報表更清楚地揭示資產對應能力。
SharpLink 提供的 ETH Concentration 數據其實就在做這件事:把未來的總股本攤出來,再計算現在持有的 ETH,讓投資人自己判斷這筆帳划不划算。
股價表現與估值不確定性
儘管 SharpLink 的 staking 數據與 ETH Concentration 指標持續上升,其股價自策略實施以來仍出現顯著修正。2025 年 7 月,雖受基金會購幣消息帶動短期上漲約 50%,但整體自 5 月高點已回落逾 50%。
此一現象反映出市場在評價此類鏈上資產型企業時,仍缺乏穩定共識。目前無論是傳統本益比、現金流貼現模型或是 NAV(Net Asset Value)計算,皆無法準確衡量 staking 資產的持續性與風險敞口。
也因此,SharpLink 雖有鏈上收益與高透明度,但其估值邏輯仍處於探索階段。
SharpLink ≠ Strategy
多人在 SharpLink 買進 ETH 的時候,第一個會想到的是 Strategy。確實,他們的操作軌跡有點像:都把幣放進財報,都拿現金與股本去換幣,都讓公司整體轉向「鏈上資產型」企業。
但其實有根本上的差異。
Strategy 買的是 BTC,邏輯是「抗通膨、儲備資產、金融避險」。它不是為了參與網路,而是看重供給上限與資產避風港的敘事。
SharpLink 買的是 ETH,邏輯是「參與治理、創造收益、進入協議」。他們不是買來放著等漲,而是立即把幾乎所有 ETH(目前約 99.7%)拿去質押,主動參與驗證節點的營運。
Strategy (MSTR) | SharpLink (SBET) | |
主資產 | BTC | ETH |
財庫目的 | 通膨避險 | 治理參與 + 收益模型 |
收益性 | 無 | Staking 年報酬 3.5% |
公司定位 | 軟體轉資產避險型 | SaaS + 資產上鏈營運型 |
結語
SharpLink 的策略不具普適性,也未必能在財務上構成穩定模型。但其行動仍對現有企業資產管理與治理邏輯提出挑戰,當鏈上收益、透明指標、治理參與都能被量化與公開,是否有可能產生新的企業信任模型?
這場企業治理與資產重構的實驗仍在進行。最終能否成功,取決的不只是 ETH 的價格,也取決於市場是否準備好接受新的估值範式。
本報告僅供資訊分享之用,內容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決策依據。文中所引用的數據、分析與觀點均基於作者的研究與公開來源,可能存在不確定性或隨時變動的情況。讀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及風險承受能力,審慎進行投資判斷。如需進一步指導,建議尋求專業顧問意見。
學習討論群組
親愛的讀者,你可能在思考:「這些深入的分析方法和珍貴的資料分享,我要到哪裡去學習和看到?」 不必再四處尋找!除了 DA Labs 網站優質的內容外,我們建立了完整的社群生態系統,邀請想學習金融科技、區塊鏈/加密貨幣的朋友一同加入:
- LINE 官方帳號 https://urli.ai/line/q-2Q3R?muid=bot-jpq9c#
- DA 各公開頻道 https://t.me/addlist/ZKjU7QuwT7w4MTY1
在 DA 交易者聯盟的各個社群平台中,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講師和交易者,每日不停歇地討論市場資訊。動動你的手指,跟著我們踏上精彩的投資學習之旅吧!
DA Labs —— Bridge the Fintech Gaps